2007年10月4日 星期四

窩輪市場發展歷史

香港窩輪市場已有近三十年的歷史。最初,由上市公司發行的股本窩輪,是為了提高再融資吸引力。1988年後,香港開始出現由券商發行的備兌窩輪。由於條款更加靈活,標的物也不再局限於股票,而可以有指數、基金、貨幣等形式,因此備兌窩輪逐漸受到香港投資者喜愛,而漸漸發展壯大。從1997年以後,股本窩輪漸漸隱退,香港市場超過99%的窩輪交易額都來自於備兌窩輪,備兌窩輪已經成為香港市場的主流產品。近年來,大陸大型企業在香港上市,使得國企股備兌窩輪也受到投資者追捧。

2001年是香港窩輪歷史上的里程碑。這一年,香港交易所為了促進衍生品市場發展,提高窩輪交易量,放寬了《上市規則》中有關備兌窩輪的規定,取消了發行限額的規定,放寬了窩輪增發的規定,簡化了上市文件的內容,提升了窩輪交易透明度,引進競爭及更多窩輪選擇。同時放寬了《交易規則》,規定了備兌窩輪發行人須為其發行上市的窩輪引入莊家製度,以此來提高流動性。放寬規則後,更多的發行商積極參與窩輪市場,投資者參與積極性也進一步提高,從此,香港窩輪市場迎來了大發展的時期。2004年香港以總成交金額664億美元,躍居全球窩輪交易第一位。至2005年,香港窩輪交易額更是同比增長了66%,約占香港市場整體成交總額比重19%。以成交金額計算,2005年香港窩輪市場約74%的成交,集中於4大發行商;若以百分比計算,比聯市場占有率最高,占市場成交百分比約23%;自2002年起,比聯已連續4年成為市場占有率最高的發行商。2004年及2005年,香港連續兩年穩坐全球窩輪交易量第一把交椅,交易活躍度不斷提高。進入2006年,自1月3日至8月29日,香港備兌窩輪成交平均每日約占港股成交比重的21.4%。

至於結構方面,香港市場仍以標准證為主流。以前,發行商也嘗試推出非標准備兌窩輪(ExoticWarrants),目的是讓投資者有機會提升投資效率,如封頂認股證、封底認股證、定點回報證、窗口認股證、鎖定回報證、知足回報證等,其中的鎖定回報證及知足回報證是由比聯金融產品率先引進;非標准備兌窩輪曾於2002年及2003年成交活躍。其後,市場大幅上升,而香港投資者也比較熱衷買賣標准證。

另外,值得一提的是,香港市場個人投資者眾多。這與窩輪發行商、交易所重視投資者教育不無關系。論備兌證發行商的實力,香港備兌窩輪市場發展迅速,也同參與發行商也有很大關系。以比聯為例,比聯的穆迪信貸評級達Aa3,跨國投資銀行也引進歐洲及美國市場的期權經驗及風險管理技術,並融合香港的市場環境,為投資者提供高質素的投資選擇。而香港交易所、證監會以及備兌窩輪發行商都通過不同渠道,推廣市場教育,增進投資者對衍生窩輪的認識,協助投資者了解衍生窩輪的風險及特點。投資者越熟悉窩輪產品的特點,就越有積極性參與。而參與的投資者越多,越促進發行商設計滿足各類投資者需要的不同品種,由此形成良性循環,推動市場嚮縱深發展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