窩輪是本港最多散戶喜愛的投資產品之一,主要因其本小利大的特性,但有部份投資者卻喜歡單看一隻窩輪的圖表又或相關數據如「引伸波幅」等來判斷其走勢並找出入市訊號。 不過現實裏,很多窩輪的數據皆是參考價值極低的,只是發行商想些方法,用來吸引大家買多一點的技倆吧了!
過去一年有近八成窩輪投資者輸錢,反映本港窩輪市場的公平性存疑,而證監會近幾年已先後兩次進行檢討,但事實上並沒有收緊對發行商的監管,有關條例相反逐步向發行商傾斜,令他們更容易操控市場謀取巨利,尤其以「引伸波幅」教育投資者選輪,可說是自導自演的把戲以方便「造市」,投資者根本難以洞悉其中的運作,只有任人魚肉全無保障 。
其實早於上世紀九十年代,本港股市引入備兌認股證,由於發行商強調可以小博大,刀仔鋸大樹,吸引大量散戶參與投資,亞洲金融風暴後更掀起投資熱潮,由於當時監管條例十分寬鬆,發行商濫發及合謀回購蓄意造市,製造虛假市場,終招致證監干預,○一年六月暫時禁止投資銀行發行認股證,並首次檢討本港認股證市場的機制。
監管機構用了近半年修訂新上市規則,不但沒有收緊規例,政策明顯向發行商傾斜,更有利造市,既成立莊家制,又取消最低市值及配售要求,最關鍵是放寬增發機制,只要窩輪街貨量達八成半,發行商便不限次數擴大發行量。自有關規例實施後,發行商可不受控制操控窩輪市場流通量及價格,製造虛假市場,吸引投資者參與這場不公平的高風險投資遊戲。無可否認窩輪熱潮令本港成為全球最大窩輪市場,卻犧牲投資者利益,去年中爆發小型輪災,散戶不甘受騙,向證監會投訴發行商造市,導致第二次認股證市場檢討。檢討報告卻反其道而行,不顧散戶利益,再向發行商傾斜,進一步放寬發行條款。
報告中亦強調加強投資教育,而發行商及監管機構以「引伸波幅」教育投資者作為選輪指標,他們指出,當投資者選擇窩輪時,應在相同的股份中,比較條款相近的窩輪,而「引伸波幅」較低者,則較具投資價值。假設市場上有匯控窩輪A及匯控窩輪B,兩者其行使價、實際槓桿比率等均十分接近,而A輪的「引伸波幅」為10%,B輪則為20%,投資者便要選擇吸納A輪,因為其「引伸波幅」較低,理論上代表A輪較B輪便宜。
窩輪價值指標均以「歷史波幅」作參考,為有效預測資產未來波幅的變化,市場人士轉以「引伸波幅」作價值指標。計算「引伸波幅」可利用期權定價模式(Black-Scholes model),當中需要代入多個函數,包括波幅、股息率、認股證行使價、期限,以及正股股價,故其預示性較「歷史波幅」高。
而這個定價模式由長期資本管理兩位創辦人所發明,但即使擁有精密電腦買賣程式系統的對沖基金,亦因過分倚賴期權定價模式而倒閉,明顯利用該程式計算出的「引伸波幅」,其潛在的投資風險是不可估計,而且現時本港發行商計算「引伸波幅」的數據,毫無標準,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指出,理論上「引伸波幅」是反映窩輪價值,但所有資料都由發行商提供,散戶無法得知資料是否準確,「引伸波幅」的可信性值得商榷,以此選輪大多數會損手離場。
「引伸波幅」的期權定價模式屬於十分複雜的數學程式,當中具有多個函數,一般投資者難以運用於實質上,有別於其他資產估值的方法,若投資者要計算市盈率(Price to earnings ratio,P/E),投資者只需直接將股價除以每股盈利,便可計算出確實數值,即使其他的技術分析工具,如相對強弱指數(RSI),投資者亦可於市場上取得確實資料計算其變化。
即使投資者自行從市場上取得相關數據,並利用監管機構所提供的期權計算機計算「引伸波幅」,投資者亦難以計算出發行商所公開的「引伸波幅」數值。一方面散戶無從得知現時發行商以甚麼數據計算出現時的「引伸波幅」,另一方面發行商只要改變期權定價模式的函數,便可以輕易得出他們心目中的「合理」價格,如定價模式五個函數中的正股波幅(V),散戶根本無法得知是用十八個月、三十六個月或更短時期的波幅,其他四個函數選取的標準亦沒有公布,而引伸計算的兩個代數程式d1及d2數據的合理性成疑。中文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院長蘇偉文指,認股證的定價主要由發行商自己釐定,沒有透明度,一定程度上可說是欺騙投資者行為。
近期窩輪市場檢討報告再進一步放寬增發窩輪限制,不需等街外持貨量超過八成亦可增發,所需時間由四日縮至兩日,令散戶投資者處於更不利位置,,本港部分操守欠佳的發行商,濫用了「增發機制」,成為造市的工具,發行商積極教育投資者,利用「引伸波幅」來釐定認股證價格,然後發行商與經紀互相買賣,造成成交量增加的假象,目的吸引散戶入市買賣窩輪,而發行商則從高位派貨,其後以街貨量高逾八成的理由,利用「增發機制」大幅增發窩輪壓低輪價,令到期日後發行商能以低價收回窩輪。發行商便是以這種高賣低買的方法,從中賺取散戶的金錢,令本港窩輪市場有如公開的賭場,那麼單看一隻窩輪的走勢,何來「趨勢」可言?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